适美德育 向美生长
——《教育家》杂志“新时代学校德育的突破创新”线上论坛
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时秋静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,在我国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,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牢牢把握好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个根本问题,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,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未来需求,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核心素养为重点,以校内基础德育课程为主、校外拓展德育课程为辅的“适美德育”课程体系,形成了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位一体的“大德育”合力,旨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实处。
一、夯实校内基础德育课程
1、开设《东门好习惯》课程。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将小学阶段学生分为小学低年级和小学中高年级。其中,低年级德育目标为培养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,中高年级德育目标为培养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,培养规则意识,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。学校依据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精神,结合学校学生实际,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变化,从学习习惯、生活习惯、文明礼仪、道德规范等多维度开设了1—5年级《东门好习惯》德育课程。
2、认真上好《道德与法治》课。《道德与法治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和构建有道德的生活方式,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一种有价值、有意义的生活,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。
我校教师在《道德与法治》课程教学实践中,灵活融入多种德育形式,不断创新新时代德育教学方法,大力拓展德育教学资源,切实增强课程育人效果。同时,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,在言传身教中彰显道德情操,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,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见贤思齐,从小在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,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
3、全面抓好各学科德育渗透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是发展素质教育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和主阵地。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念、必备品格等德育任务,都需要落实到位,提升学科育人功能。
4、凸显少先队德育活动课程。为引导少先队员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的情感,树立从小“听党话、跟党走”的信念,学校利用每周班队会开设了《童心向党》红色教育课程,用鲜活的故事带领少先队员走进百年党史,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,从小就懂得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,努力成为堪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
二、完善校外拓展德育课程
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,通过多种途径整合社会资源,打破课堂的边界,实施场馆联动模式,积极开展德育基地课程。推进每月一次的博物馆、武氏祠、汉文化馆、中医院、书画馆、美术馆等德育基地研学,对师生、家长、社区居民进行文化传承、教育、培训、旅游、展览功能为一体的人生价值观、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。学生通过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等学习方式,不断提升了审美素养、人文情怀和生态素养,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。
三、形成家校社大德育合力
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中明确指出,德育工作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相结合。小学阶段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的主体参与,还需更社会各方资源融入,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参与。因此,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,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开放日、家长学校、家委会、“家校有约”公众号等方式,形成了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。
总之,学校通过“校内基础课程为主、校外拓展课程为辅”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,使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融合,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,把行为固化为习惯,把习惯升华为品质,从而为小学阶段完成“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”的时代重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生生不息的效能驱动。